学院校门包括校门区域,是学院的文化形象,也是校园环境文化的一个景点。其包括校门、内外广场、艺术墙、艺术围栏书型石壁。
一、校门的地理环境文化
校门位当通衢,东西南北大道纵横,四方通达;面对沫若二水,双流交汇,钟灵毓秀,乐山乐水;背靠沫若湖,依山傍水,天光云影,相映媲美;毗邻“绿心路”,绿韵悠长,前程锦绣……
二、校门的形象文化寓意
校门高
三、校门的文化底蕴
1、校训
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是学院的一张文化名片。其出自宋明理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如提出的“格物致知”、“格物穷理”的观点就是校训的主要文化根源。
“穷究于理”:“穷究”,是指不止不息,无穷无尽地探索、研究、追求;“理”,则是泛指与专指的两个范畴,即:文理、哲理、政理、伦理、法理、物理、数理、管理、事理,学科专业之理工科。对于上述之“理”应竭力尽智,穷究不止。
“成就于工”:这里的“工”并非专指理工之工,而是泛指技术、巧智实践与理工科专业。意思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高精专业人才,首先要学习精通专业基础理论,同时又必须经过动手反复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掌握技能,成就人才。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基本内涵是:以无穷尽的研究求索和钻研精神去获得广博、精深的理论知识,又强调成就于工的实践观点,既有理论,又重实践,二者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2、校门浮雕艺术墙
陈列于校门外左右两侧的4道艺术墙,其内外两面的浮雕图案,都蕴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文化符号和文化精神,同时包孕着人类文明成果的近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元素。
浮雕艺术墙以《四库全书》之“经、史、子、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作为题材和文化元素,以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为符号,充分表达了“四书”“十三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经典和民族精神;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五千年民族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及宝贵的经验教训;以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辨理论表达的思想文化的创新精神;以蕴涵五千年文学艺术为特征的“集”,承载着悠久、深厚、文光四射的民族文学艺术的价值观念和审文取向。同时,以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技术文化、为人处事的行为文化,如厚德载物、礼义廉耻、诚信笃行、孝敬父母等文化理念,表达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价值取向。而且还以“修德、博学、笃行、报国”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学院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3、艺术围栏及书型石壁的思想、文化艺术光彩
校门西北毗邻“绿心路”的艺术围栏书型石壁,造型富有开放、稳重、典雅、优美的审美价值,书型石壁上镌刻的古今中外的名人格言警句,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并涵孕西方文明成果的精华。而其诗歌更是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诗情画意美和深邃的修身励志,以及穷理治学、知行合一的文化理念。以形象丰富、想象奇妙、思想深刻、韵致悠长的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寓教于艺,让人们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受到感悟、启迪和陶冶。